根据《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评选和奖励办法》(师研字[2014]9号),经个人申报、单位推荐、专家组评审和无记名投票,评选出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63项,其中特等奖3项、一等奖10项、二等奖20项、三等奖30项,现予以公示(见附件)。
公示期间为2015年1月9日至2015年1月16日。
如对公示成果有异议,请在公示期间,以书面形式(含证明材料)向研究生院提出,并注明异议人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,研究生院将对异议人身份严格保密。
联系人:柯老师 电话:58806131 E-mail:kekebnu@163.com
研究生院
2015年1月9日
附件:
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
(同等级间排名不分先后)
序
号
|
成果名称
|
成果
完成人
|
培养单位
|
等级
|
1
|
化学一级学科平台上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建与实践
|
刘正平、黄元河、方维海、成莹、李红霞
|
化学学院
|
特等奖
|
2
|
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“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”课程建设
|
郭英德、李小龙、过常宝、李真瑜、康震
|
文学院
|
特等奖
|
3
|
心理学创新型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
|
林丹华、刘嘉、刘力
|
心理学院
|
特等奖
|
4
|
民商法教学案例教材建设
|
韩赤风、崔文星
|
法学院
|
一等奖
|
5
|
“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”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青年教学团队培育
|
杨赛霓、叶涛、赵晗萍、汪明
|
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
|
一等奖
|
6
|
以潜心致远、崇研笃学为根本的研究生SCIA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
|
陈晋、崔喜红、曹鑫、陈学泓
|
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
|
一等奖
|
7
|
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
|
刘宝存
|
教育学部
|
一等奖
|
8
|
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当代社会——中国古代史研究生课程的调整与完善
|
宁欣、王东平
|
历史学院
|
一等奖
|
9
|
推动国际化和多元化教学体系,促进高水平创新实践的全球变化人才培养模式
|
赵传峰、李占清、范天一、张芳、杨新
|
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
|
一等奖
|
10
|
“应用动力系统”人才培养探索
|
袁荣
|
数学科学学院
|
一等奖
|
11
|
研究生天体物理教学实践性研究
|
张同杰、杨志良、李庆康
|
天文系
|
一等奖
|
12
|
建设《非平衡统计物理》课程,促进学科交叉
|
郑志刚、胡岗
|
物理学系
|
一等奖
|
13
|
西方哲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方式综合改革
|
江怡、王成兵、李红、李绍猛、瞿旭彤
|
哲学与社会学学院
|
一等奖
|
14
|
培养地理空间素质与综合实践能力:“GIS理论与实践”学位基础课程建设
|
刘慧平
|
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
|
二等奖
|
15
|
走向社会的“法社会学”课程建设
|
吴海航
|
法学院
|
二等奖
|
16
|
《质性研究:实践与评论》(第一卷)
|
朱志勇等
|
教育学部
|
二等奖
|
17
|
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
|
曲如晓
|
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
|
二等奖
|
18
|
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研究生教材体系建设
|
杨共乐、侯树栋、刘林海、王海利
|
历史学院
|
二等奖
|
19
|
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
|
张皓
|
历史学院
|
二等奖
|
20
|
中共党史研究生培养环节优化
|
张静如、王炳林、朱志敏、杨世文、孙秀民
|
马克思主义学院
|
二等奖
|
21
|
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
|
刘文利
|
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
|
二等奖
|
22
|
“全球变化的数理基础”系列课程建设
|
张之华、John Moore
|
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
|
二等奖
|
23
|
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及方案研制与实践
|
王英典、翟永功、任海云、张大勇、张正旺
|
生命科学学院
|
二等奖
|
24
|
国际化、立体化、多元化的偏微分方程人才
|
保继光、许孝精、李海刚
|
数学科学学院
|
二等奖
|
25
|
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建设
|
公外团队
|
外国语言文学学院
|
二等奖
|
26
|
文艺学专题与文学院研究生平台课建设
|
童庆炳、李春青、赵勇
|
文学院
|
二等奖
|
27
|
“教的更少,学的更多”的教学模式:概念地图学习方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
|
吴金闪、魏红
|
系统科学学院
|
二等奖
|
28
|
导师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
|
狄增如、樊瑛、王文旭
|
系统科学学院
|
二等奖
|
29
|
“科学计算可视化”的可视化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
|
骆岩林
|
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
|
二等奖
|
30
|
“知行合一”的综合性大学油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
|
古棕、甄巍、于安东、喻建辉、李岩
|
艺术与传媒学院
|
二等奖
|
31
|
克服舞台表演焦虑心理的教学模式
|
郭兰兰
|
艺术与传媒学院
|
二等奖
|
32
|
科学、技术与社会课程建设及学生素质综合培养研究
|
刘孝廷、董春雨、李建会、田松
|
哲学与社会学学院
|
二等奖
|
33
|
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:以土地资源与管理课程为例
|
赵文武、周丁扬
|
资源学院
|
二等奖
|
34
|
强化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模式
|
张科利、张卓栋
|
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
|
三等奖
|
35
|
注重创新与实效的多元互动教研相促教学模式
|
朱良
|
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
|
三等奖
|
36
|
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创新模式
|
冯丽萍、朱瑞平、洪平英、赵嵘
|
汉语文化学院
|
三等奖
|
37
|
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课程“学科前沿理论专题研读”
|
朱瑞平、冯丽萍、朱志平、马燕华、丁崇明
|
汉语文化学院
|
三等奖
|
38
|
专题讨论对《高等无机化学》教学的促进作用
|
郑向军
|
化学学院
|
三等奖
|
39
|
“河流和港口污染”来华留学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建设
|
刘海飞
|
环境学院
|
三等奖
|
40
|
国际视野下的研究生教育经济学课程建设
|
刘泽云
|
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
|
三等奖
|
41
|
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学位基础课程——《高级宏观经济学》建设
|
杨澄宇
|
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
|
三等奖
|
42
|
“政产学研”四位一体综合提升研究生质量的培养模式实践
|
林卫斌
|
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
|
三等奖
|
43
|
科学伦理课程
|
杜博琪
|
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
|
三等奖
|
44
|
极地遥感教学与实践
|
程晓、惠凤鸣、刘岩、李秀红
|
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
|
三等奖
|
45
|
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全英文课程建设——动物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(008228)
|
刘定震
|
生命科学学院
|
三等奖
|
46
|
生命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
|
刘进
|
生命科学学院
|
三等奖
|
47
|
“现代分析基础”课程和教材建设
|
丁勇
|
数学科学学院
|
三等奖
|
48
|
新兴健身运动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
|
姚明焰、杜晓红、查萍、高增霞、李爱华
|
体育与运动学院
|
三等奖
|
49
|
以问题切入为导向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模式与实践
|
乔德才、刘晓莉、侯莉娟
|
体育与运动学院
|
三等奖
|
50
|
关于博士生培养中导师职责与作用的探索及其实践
|
王志松
|
外国语言文学学院
|
三等奖
|
51
|
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法论
|
彭宣维、程晓堂、苗兴伟、刘娟
|
外国语言文学学院
|
三等奖
|
52
|
“三评”“五动”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效
|
刘勇、李怡、邹红、沈庆利、钱振纲
|
文学院
|
三等奖
|
53
|
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
|
张萍
|
物理学系
|
三等奖
|
54
|
物理系研究生教学改革
|
严大东
|
物理学系
|
三等奖
|
55
|
结合科研创新平台的图像处理教学改革与实践
|
张立保
|
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
|
三等奖
|
56
|
案例比较教学法
|
周振杰
|
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
|
三等奖
|
57
|
中国区际刑法
|
黄晓亮
|
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
|
三等奖
|
58
|
《专业外语(法律英语)》课程建设与改革
|
印波
|
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
|
三等奖
|
59
|
多方合作、项目引导的数字媒体实践教学
|
周雯、何威
|
艺术与传媒学院
|
三等奖
|
60
|
紧扣学科前沿、提升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学实践
|
刘晓娟
|
政府管理学院
|
三等奖
|
61
|
以科研项目为纽带,以国际交流为路径,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
|
李兴
|
政府管理学院
|
三等奖
|
62
|
面向资源监测的空间信息技术综合集成教学模式
|
朱文泉、张锦水
|
资源学院
|
三等奖
|
63
|
水文土壤学新兴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
|
李小雁、马育军
|
资源学院
|
三等奖
|